W3Cschool
恭喜您成為首批注冊用戶
獲得88經(jīng)驗值獎勵
原文: https://pytorch.org/docs/stable/notes/distributed_autograd.html
警告
分布式 RPC 框架是實驗性的,隨時可能更改。
本說明將介紹分布式自動分級的詳細設計,并逐步介紹其內(nèi)部。 在繼續(xù)之前,請確保您熟悉 Autograd 機械手和分布式 RPC 框架。
假設您有兩個節(jié)點,并且在兩個節(jié)點之間劃分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。 可以使用 torch.distributed.rpc
如下實現(xiàn):
import torch
import torch.distributed.rpc as rpc
def my_add(t1, t2):
return torch.add(t1, t2)
## On worker 0:
t1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t2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## Perform some computation remotely.
t3 = rpc.rpc_sync("worker1", my_add, args=(t1, t2))
## Perform some computation locally based on remote result.
t4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t5 = torch.mul(t3, t4)
## Compute some loss.
loss = t5.sum()
分布式 autograd 背后的主要動機是使用我們已經(jīng)計算并記錄所有需要梯度的張量的合適梯度的loss
在這樣的分布式模型上運行向后傳遞。
PyTorch 在正向傳遞過程中會構建自動分級圖,該圖用于執(zhí)行向后傳遞。 有關更多詳細信息,請參見 autograd 如何編碼歷史記錄。
對于分布式 autograd,我們需要在正向傳遞過程中跟蹤所有 RPC,以確保正確執(zhí)行向后傳遞。 為此,我們在執(zhí)行 RPC 時將send
和recv
函數(shù)附加到自動縮放圖。
send
函數(shù)附加到 RPC 的源,并且其輸出邊指向 RPC 輸入張量的 autograd 函數(shù)。 從目的地接收反向傳遞期間此功能的輸入,作為適當?shù)?code>recv功能的輸出。recv
函數(shù)附加到 RPC 的目標,并且使用輸入張量從在目標上執(zhí)行的運算符檢索其輸入。 在向后傳遞過程中,此函數(shù)的輸出梯度將發(fā)送到源節(jié)點并發(fā)送到適當?shù)?code>send函數(shù)。send-recv
對都分配有一個全局唯一的autograd_message_id
,以唯一地標識該對。 這對于在反向傳遞期間在遠程節(jié)點上查找對應的功能很有用。torch.distributed.rpc.RRef.to_here()
時,我們都會為所涉及的張量附加一個適當?shù)膕end-recv對。舉例來說,這就是我們上面示例中的 autograd 圖的樣子(為簡單起見,排除了 t5.sum()):
每個使用分布式 autograd 的正向和反向傳遞都分配有唯一的 torch.distributed.autograd.context
,并且此上下文具有全局唯一的autograd_context_id
。 根據(jù)需要在每個節(jié)點上創(chuàng)建此上下文。
此上下文具有以下目的:
.grad
字段將具有來自各種分布式后向遍歷的梯度。 這類似于在本地多次調用 torch.autograd.backward()
。 為了提供一種為每個后退通道分離梯度的方法,對于每個后退通道,梯度會累積在 torch.distributed.autograd.context
中。send
和recv
函數(shù)。 這樣可以確保我們保留對 autograd 圖中適當節(jié)點的引用,以使其保持活動狀態(tài)。 除此之外,在向后傳遞過程中很容易查找適當?shù)?code>send和recv
功能。從用戶的角度來看,自動分級上下文的設置如下:
import torch.distributed.autograd as dist_autograd
with dist_autograd.context() as context_id:
loss = model.forward()
dist_autograd.backward(loss)
在本節(jié)中,我們概述了在分布式后向傳遞過程中準確計算依賴項的挑戰(zhàn),并描述了一些關于如何執(zhí)行分布式后向傳遞的算法(需要權衡)。
考慮以下代碼在單臺計算機上運行
import torch
a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b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c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d = a + b
e = b * c
d.sum.().backward()
這就是上面代碼的 autograd 圖形:
autograd 引擎作為向后傳遞的一部分執(zhí)行的第一步是計算 autograd 圖中每個節(jié)點的依賴項數(shù)量。 這有助于 autograd 引擎知道何時可以執(zhí)行圖中的節(jié)點。 add(1)
和mul(0)
括號中的數(shù)字表示依賴項的數(shù)量。 如您所見,這意味著在向后傳遞期間,add
節(jié)點需要 1 個輸入,mul
節(jié)點不需要任何輸入(換句話說,不需要執(zhí)行)。 本地 autograd 引擎通過遍歷根節(jié)點中的圖來計算這些依賴性(在這種情況下為d
)。
autograd 圖中的某些節(jié)點可能無法在向后傳遞中執(zhí)行的事實對分布式 autograd 提出了挑戰(zhàn)。 考慮使用 RPC 的這段代碼。
import torch
import torch.distributed.rpc as rpc
a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b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c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d = rpc.rpc_sync("worker1", torch.add, args=(a, b))
e = rpc.rpc_sync("worker1", torch.mul, args=(b, c))
loss = d.sum()
上面的代碼的相關自動分級圖為:
計算此分布式 autograd 圖的依賴項更具挑戰(zhàn)性,并且需要一些開銷(無論是在計算還是在網(wǎng)絡通信方面)。
對于性能敏感的應用程序,我們可以通過假設每個send
和recv
函數(shù)在反向傳遞中都是有效的(大多數(shù)應用程序不執(zhí)行未使用的 RPC)來避免很多開銷。 這簡化了分布式 autograd 算法,并且效率更高,但代價是應用程序需要意識到這些限制。 該算法稱為 FAST 模式算法,下面將對其進行詳細說明。
在一般情況下,可能不需要每個send
和recv
函數(shù)都有效作為反向傳遞的一部分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我們還有一個 SMART 模式算法,將在后面的部分中進行介紹。
該算法的關鍵假設是,當我們運行向后傳遞時,每個send
函數(shù)的相關性均為 1。 換句話說,我們假設將從另一個節(jié)點接收到 RPC 上的漸變。
算法如下:
send
功能。send
函數(shù)開始,本地計算依賴項。recv
功能時,recv
功能會通過 RPC 將輸入梯度發(fā)送到適當?shù)墓ぷ鞒绦颉?每個recv函數(shù)都知道目標工作者 ID,因為它被記錄為正向傳遞的一部分。 recv
功能還將autograd_context_id
和autograd_message_id
發(fā)送到遠程主機。autograd_context_id
的請求,則它將如上面的第 1-3 點所述在本地計算依賴性。send
函數(shù)排隊以便在該工作者的本地 autograd 引擎上執(zhí)行。.grad
字段上累積梯度,而是根據(jù)分布式自學背景分別累積梯度。 梯度存儲在Dict[Tensor, Tensor]
中,基本上是從 Tensor 到其相關梯度的映射,可以使用 get_gradients()
API 檢索此映射。例如,具有分布式 autograd 的完整代碼如下:
import torch
import torch.distributed.autograd as dist_autograd
import torch.distributed.rpc as rpc
def my_add(t1, t2):
return torch.add(t1, t2)
## On worker 0:
## Setup the autograd context.
with dist_autograd.context() as context_id:
t1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t2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# Perform some computation remotely.
t3 = rpc.rpc_sync("worker1", my_add, args=(t1, t2))
# Perform some computation locally based on remote result.
t4 =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t5 = torch.mul(t3, t4)
# Compute some loss.
loss = t5.sum()
# Run the backward pass.
dist_autograd.backward([loss])
# Retrieve the gradients from the context.
dist_autograd.get_gradients(context_id)
具有依賴關系的分布式 autograd 圖如下所示:
應用于以上示例的 FAST 模式算法如下:
Worker 0
上,我們從根loss
和send1
開始計算依賴關系。 結果,send1
的依賴性為 1,mul
對Worker 0
的依賴性為 1。Worker 0
上啟動本地 autograd 引擎。 我們首先執(zhí)行mul
函數(shù),將其輸出在 autograd 上下文中累積為t4
的梯度。 然后,我們執(zhí)行recv2
,它將梯度發(fā)送到Worker 1
。Worker 1
第一次聽到有關此反向傳遞的信息,因此它將開始依賴性計算并適當?shù)貥擞?code>send2,add
和recv1
的依賴性。send2
排隊在Worker 1
的本地 autograd
引擎上,該引擎依次執(zhí)行add
和recv1
。recv1
時,它將梯度發(fā)送到Worker 0
。Worker 0
已經(jīng)計算了此向后傳遞的依賴性,因此它僅排隊并在本地執(zhí)行send1
。t1
,t2
和t4
的梯度會累積在分布式 Autograd 上下文中。該算法的完整細節(jié)仍在研究中,但是對于一般概念,您可以參考 RFC 中的分布式 Autograd Algorithm Smart 模式部分。
DistributedOptimizer
的操作如下:
RRef
)。 這些也可以是包裝在本地RRef中的本地參數(shù)。Optimizer
類作為本地優(yōu)化器,以在所有不同的RRef所有者上運行。torch.distributed.optim.DistributedOptimizer.step()
時,分布式優(yōu)化器使用 RPC 在適當?shù)倪h程工作器上遠程執(zhí)行所有本地優(yōu)化器。綜上所述,以下是使用分布式 autograd 和分布式優(yōu)化器的簡單的端到端示例。 如果將代碼放入名為“ dist_autograd_simple.py”的文件中,則可以使用命令MASTER_ADDR="localhost" MASTER_PORT=29500 python dist_autograd_simple.py
運行該代碼:
import multiprocessing as mp
import torch
import torch.distributed.autograd as dist_autograd
from torch.distributed import rpc
from torch import optim
from torch.distributed.optim import DistributedOptimizer
def random_tensor():
return torch.rand((3, 3), requires_grad=True)
def _run_process(rank, dst_rank, world_size):
name = "worker{}".format(rank)
dst_name = "worker{}".format(dst_rank)
# Initialize RPC.
rpc.init_rpc(
name=name,
rank=rank,
world_size=world_size
)
# Use a distributed autograd context.
with dist_autograd.context() as context_id:
# Forward pass (create references on remote nodes).
rref1 = rpc.remote(dst_name, random_tensor)
rref2 = rpc.remote(dst_name, random_tensor)
loss = rref1.to_here() + rref2.to_here()
# Backward pass (run distributed autograd).
dist_autograd.backward([loss.sum()])
# Build DistributedOptimizer.
dist_optim = DistributedOptimizer(
optim.SGD,
[rref1, rref2],
lr=0.05,
)
# Run the distributed optimizer step.
dist_optim.step()
def run_process(rank, dst_rank, world_size):
_run_process(rank, dst_rank, world_size)
rpc.shutdown()
processes = []
## Run world_size workers.
world_size = 2
for i in range(world_size):
p = mp.Process(target=run_process, args=(i, (i + 1) % 2, world_size))
p.start()
processes.append(p)
for p in processes:
p.join()
Copyright©2021 w3cschool編程獅|閩ICP備15016281號-3|閩公網(wǎng)安備35020302033924號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73-0602-2364|舉報郵箱:jubao@eeedong.com
掃描二維碼
下載編程獅App
編程獅公眾號
聯(lián)系方式:
更多建議: